站内搜索
联汇官微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向绿而行绘蓝天碧水画卷 交通运输多路径协同助力碳达峰行动

齐鲁大地,小清河复航工程朝着全线通航的目标发起冲刺,将成为贯穿山东省中部工业走廊的一条绿色交通大通道;在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内,机械声轰鸣,几台反循环钻机正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,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港口公路集疏运体系……生机勃勃的春天,交通人“向绿而行”,绘就蓝天碧水交通画卷。

2021年10月,国务院印发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提出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十大行动。在各地发布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,发展绿色交通是重要着力点之一。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、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运输装备……交通运输行业正综合施策,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。

交通用能加速脱碳

采用新技术重铺的包茂高速公路桂林至阳朔段宛若一条崭新的长龙,串起沿途南国美景。与传统方案相比,此次路面大修节约11万吨沥青混合料,减少1.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
在三晋大地,山西交通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研究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路面性能要求的厂拌热再生技术,实现废旧沥青混合料再利用,并在太旧高速公路等路段维修养护工程中取得良好效果。

交通建设领域利用新技术、新工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践已有不少。《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推动废旧路面、沥青、疏浚土等材料资源化利用,力争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6800万吨左右;到2030年,年利用量达到7400万吨左右。

《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提出,加快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、生态化改造。山西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700余公里,其中90%为沥青混凝土路面,每年路面维修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合料约30万吨,应用前景十分广阔。

水运具有运能大、单位运输成本低、能耗小、污染少的优点,沿江省份因地制宜推动水运绿色低碳发展。四川不断推进船舶岸电设施安装和使用,今年年底前将完成80艘以上船舶受电设施改造。力争到2025年,基本完成集装箱船、滚装船、2000载重吨及以上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的受电设施改造,重点港口码头全部完成岸电设施改造。

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一直致力于走港航绿色发展之路,自主研发的全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“江远百合”轮已投入运营。预计到2025年,江苏将投入超过17艘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,形成6条“近零碳”集装箱航线,以低碳绿色发展,全面支撑和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。

出行工具绿色低碳

城市公交、出租汽车和货运配送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重要领域,使用量已达百万辆。经济效益叠加社会效益,使得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前景广阔。

北京、上海等城市不断加快交通运输工具转型升级。到2025年,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6.5%,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,公交车、巡游出租汽车等公共领域用车基本实现电动化;上海公交车、巡游出租汽车基本实现电动化,网约车电动化占比将超过50%。

政策利好不断加快低碳交通工具应用。去年,河北按照每车每年1.6万元的标准,对新能源出租汽车推广进行支持,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187辆、占比98%,新增或更新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巡游出租汽车3180辆、占比83%。今年,河北全年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、出租汽车占比将分别不低于85%、80%。

海南提出探索具有热带岛屿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新路,到2030年,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。海南将分阶段分领域逐步推进各类汽车清洁能源化,到2025年,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运营领域新增和更换车辆使用清洁能源比例达100%。到2030年,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务领域、社会运营领域车辆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化,私人用车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%。

陆海联动优化运输结构

2018年,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启动,经过多年发展,各地港口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成效明显。环渤海、长三角等地17个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集港已全部改由铁路和水路运输。运输组织模式创新,多式联运稳步发展,为降低碳排放强度作出了有力贡献。

未来,沿海省份将继续发力优化运输结构。到2025年,江苏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运集疏港比例将超过95%,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%。浙江将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、中欧班列华东集结中心、嘉兴海河联运枢纽等建设。福建将构建以闽江干流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江海联运体系,不断提高铁路、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。

内陆省份也不甘示弱。近年来,河南致力于推广高效运输组织模式,中欧班列(中豫号)等多式联运提速发展。今后,河南将继续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,建设大型工矿企业、物流园区和主要港口等铁路专用线,“十四五”期新增铁路专用线15条。

湖北已有8个多式联运工程创建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单,数量全国第一。今后三年,湖北将重点布局形成以港口为依托、内外贸航线为支撑的多式联运体系,加强中欧班列(长江号)与汉亚直航航线衔接,拓展武汉至上海、宁波等地江海联运航线;开创长江中游至上海港洋山港区的“大穿巴”集装箱水运模式;加快建设阳逻港铁水联运货运枢纽站场,实现武汉地区江海直达。